末那识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
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
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
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又称第七感。
阿赖耶识佛教(唯识论)八识中之第八识,又名“阿梨耶识”,是根本识,以下各识都由它生出。
唯识论认为,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
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有净、染、万有种子,对待万物待缘而起这一真理不明了,故称作“无明”。
此“无明”是产生其他无明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无始”(根本)无明,并由此产生人、法二我执等烦恼的枝末无明,而这一切都是阿赖耻识的本能状态。
当阿赖耶识摆脱了人、法二执,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之惑后,就脱离一切虚妄而证得真如的不生不灭、不垢不染、无性无相的法性真实境界。
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即是真如。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
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
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
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恒。
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
恒则非断,转则非常 详细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407.htm。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