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能源汽车 > 内容

去湿热的中药方子(去湿热)

能源汽车
导读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水湿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疗湿症。  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
2024-07-10 11:47:31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水湿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疗湿症。

  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

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

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

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

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

不宜与米醋同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

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

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

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

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

宜于湿热泄泻。

虚寒泄泻者忌食。

  8、鲫鱼补脾利水。

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

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9、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

宜于湿热泄泻。

气滞腹胀者忌食。

  10、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

宜于湿热泄泻。

  1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

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

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

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13、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

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14、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

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

不宜久煮。

  15、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

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呕吐。

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

  广东祛湿靓汤  健脾祛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适合脾胃差者饮用。

  和中化湿汤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清热去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适合去骨火,去湿,清热毒。

  鹌鹑去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鹌鹑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鹌鹑、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煲1个半小时即可。

  ●适合清热去湿,润肺化痰。

  横月利去湿汤 (2~3人分量)  材料:猪横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陈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猪横月利先飞水去腥备用;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煲1个半小时即可食用。

  ●该汤不但清热去湿,去肝热,对糖尿病人还有食疗功效。

  草龟去湿汤 (3~5人分量)  材料:草龟500克,猪肉200克,新鲜土伏苓250克,红枣6个。

  做法:把草龟、猪肉、土伏苓红枣一起放到砂煲内熬3至4个小时即可。

  ●有清热去湿及解毒功能。

  黄瓜去湿汤  材料:老黄瓜800克(去核囊)陈皮25克,粳米25克,鸭肾2个,清水适量。

  做法:  老黄瓜去核囊、切大块,陈皮略浸泡、刮囊、洗净,鸭肾洗净、飞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净。

  2、砂锅加清水,放入老黄瓜、陈皮、粳米、鸭肾,先猛火煲开,然后转小火煲2小时即可调味饮用。

  ●有清热解之效,适应烦热,咽喉痛,小便赤热等症。

  去湿食材  花旗参:吃得过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虚,可喝花旗参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叶:取自荷花之新鲜叶片,晒干使用。

除了去湿利尿的作用外,亦有开胃消食之功效。

  白术: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疗。

具健胃强身和对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疗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药。

具促进体内水分流动之功效,利尿并具安神之效。

  薏仁:即薏米,主理去湿,亦具消除水肿及有益肠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强。

  木棉花:具除湿毒及清热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湿之好材料。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