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 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华、丽江、兰坪、碧 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 区。
人口 1131124人(1982年统计)。
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支,通用汉文。
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 的交流源远流长。
据史载:唐贞元十六年(800),南诏王 异牟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 舞,演出《南诏奉圣乐》。
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 王赠送过“龟兹乐”和“胡部乐”。
明代实行屯田、移 民的政策,大量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岸边。
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间音乐 和汉、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 联系。
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三月街(农历三月 十五~二十日)、绕三灵(农历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石宝山歌会(农历八月 一~七日)、耍海会(农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间歌舞 的盛会。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 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
民间歌曲 白族民歌有如下 3种情况:①有些民歌 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如“大理白 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② 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 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 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 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如“剑川东山调”和“山后曲” 等。
前者融合了邻近鹤庆县 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 一地区白族及 族人民所共有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 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与普米族的民歌音调;③ 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 民中也广为流传,如邓川、大理一带的汉调(汉族山歌)、 汉族小调(如十二属调、相思调、滴泪坡)等,本文将 着重介绍第一类民歌,包括白族调、白族小调、叙事歌 等。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
每首歌词 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
8句歌词的字 数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
有时句中 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
与歌词结 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 变化重复。
白族调 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 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 水等地的白族调等。
①大理白族调。
流传于洱海周围地 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
男腔是五声徵 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
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 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 一调)。
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
女腔第 第 5句唱词 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
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
如下例: ②剑川白族调。
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
曲调质朴、流 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
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
剑川 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 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
如下例: ③洱源西山白族调。
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 邻的山区。
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 反复结构。
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小调 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 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
如“泥鳅调”、“海东调”、 “麻雀调”、“栽秧调”等。
叙事歌 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 大帛曲 (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
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
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 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
大本曲音乐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
其唱 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
“三腔”指 的是 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 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
“九板”指的是 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 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
“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 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
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乐 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 悠久,现称白剧。
其音乐属于联曲体。
唱腔有小生腔、 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 二黄腔、大哭腔等。
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器乐 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 的曲调。
三弦曲 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 三弦3种 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 剑川白族调 、“洱 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情” 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 等。
唢呐吹打乐 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 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
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
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 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 开门”等。
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
:"翠茵茵/小妹你是启明星/一表人材逗人爱/赛过观世音。
//芍药见你红了脸/牡丹见你让十分/只要见着妹一面/ 有病也减轻。
"也有第一句不用"韵头"而直接用歌词限韵的,如:"石宝山上郁金香/小妹你家住哪方/卧蚕眉毛丹凤眼/蓝花绿衣裳。
//愿变你窗前明镜/愿变你灶后水缸/愿变十五三更 月/夜夜照妹窗。
"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和声调高低相协的格律,在对歌当中如一方跑了韵便算是输家。
各地白族民歌唱词基本一致,曲调则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大理调、 剑川调、西山调、东山调、山后曲等。
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幽婉动人。
内容也十分多样,不 但有山歌、情歌、习俗歌、咏物歌、儿歌等,还有大量幽默诙谐的"反意歌",正话反说,表现了白族人民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的的民族性格。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