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大家提出的预算编制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答案,那么小编今天就去收集了一些预算编制是什么相关的内容来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
预算编制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制订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规划的预算活动,是预算法必须规范的主要内容。预算编制应当遵守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
预算编制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制订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规划的预算活动,是预算法必须规范的主要内容。预算编制应当遵守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
预算编制的内容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1)本级政府收入和支出;(2)上一年度节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3)返还或补助地方的支出;(4)地方上缴的收人;(5)财政本年度举借的国内外债务和还本付息数额在本级预算中单独列示。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1)本级预算收人和支出;(2)上一年度节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3)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收人;(4)返还或者补助下级的支出;(5)上缴上级的支出;(6)下级上缴的收入等。
预算编制的原则要求必须按照复式预算方法编制
自建国开始至 1991 年,我国预算均采用单式预算编制方法,从 1992 年度起,由单式预算编制改按复式预算编制。这是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果。《预算法》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这项成果,明确规定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复式预算编制
实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预算法》要求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是借债应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应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的收入的依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则进行编制
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
《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
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妥善安排
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保证政府公共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其他各类预算支出。预算和有关地方政府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扶助经济不发达的民族自治地方、革命老根据地、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各级政府预算就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 1%至 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应当按规定设置预算周转金
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的规定预算周转金。各级政府预算的上年结余,可以在下年用于上年结转项目的支出;有余额的,可以补充预算周转金;再有余额的,可以用于下年度必需的预算支出。
预算编制的方式单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将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于单一格式的总预算表内,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单式预算起源于英国,是一种传统的预算方式,它的优点是整体性强,编制简单,易于操作,主要缺点是对预算执行结果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预算收支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且一般不举债的条件下,单式预算适应了编制预算的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收支范围不断拓宽,公共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单式预算难以适应政府干预经济的要求,因而逐步为复式预算所取代。
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指将本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支按照经济性质划分,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复式预算起源于北欧的丹麦,1927 年丹麦政府先将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种收支表,创立了资本预算,从而产生了复式预算,但在当时并没产生影响,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经济危机和凯恩斯主义主义流行以后,瑞典设计了新的复式预算方案,才引起其他注意并纷纷采用。复式预算的产生和推广并不是偶然的变革,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复式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是复式预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因素,而资本主义政府职能的变化以及预算功能的扩大,是复式预算产生的直接原因。
复式预算的主要优点是:(1)结构清晰。它将政府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划分得明确具体,一般分为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打破了将现有财政收入和支出列在一起进行平衡的传统结构。(2)便于分类管理和控制。由于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各自保持相对独立性,既便于对各类财政收支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也便于分析研究财政赤字产生的真实原因,有利于控制经常性收支的不合理增长和对资本性支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3)预算功能扩大。表现在预算不仅具有分配的单一功能,而且具有调控经济运行的功能。政府可以利用资本预算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来扩大收入或增减支出,起到调节经济运行和稳定经济的目的。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